goto考研网 资讯 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成因复杂

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成因复杂

毕业季即将结束,不少大学毕业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也有一些毕业生即将在暑假结束后再次入校继续学业。 近年来,虽然“考研热”持续升温,但研究生“入学不读书”的现象并不少见。

2019年,苏州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发布消息称,该校2019届研究生68名未按照学校规定办理入学手续。 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该校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引发热议。

如今考研“上岸”难度逐年加大,为何仍大范围出现“录不读”现象? 新生“不读书就入学”对高校招生工作有何影响?

“录不读”现象复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那些考研后放弃的学生情况更加复杂。”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目前很多学生只把考研作为人生的一种选择。 如果考研期间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可能会放弃学业。 “这部分学生选择考研并不是出于强烈的学术兴趣。” 高耀说道。

放弃入学也可能是由于学生对录取机构或录取专业不满意。 随着就业和考研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考生为了顺利“上岸”,会选择报考自己认为竞争力较弱但又不是自己喜欢的院校或专业。 也有一些申请全日制研究生的学生在入学阶段转为非全日制研究生。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最终被录取,学生也可能选择不入学。

“攻读研究生学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金钱。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生活困难,无力承担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选择放弃研究生学习。因此,经济压力和时间成本也受到了影响。”重要原因”。 高耀说道。

此外,突发疾病、家庭意外等不可控因素也可能迫使学生放弃升学计划。 “录而不读”的原因有很多。 虽然原因很多可以理解,但这种行为必然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高校的招生秩序。

研究生“录而不读”现象成因复杂

高耀表示,高校在招收研究生的过程中也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来筛选和录取研究生。 如果学生选择“招而不学”,高校投入的资源和招生指标就会被浪费,影响研究生质量。 促进效率和社会公平。 如果一所高校“入学不读书”的情况比较普遍,也会对学校的声誉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雇主和其他教育机构会更加关注这种情况,甚至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声誉产生怀疑。

除了给大学招生带来不便之外,高耀认为,放弃读研究生意味着学生可能会错过在专业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多措并举保障学生和学校权益

在“只录不读”现象频频发生的同时,不少考生也会在调整和补充招生阶段被高校“放行”。 一方面是被录取的考生放弃了入学资格,另一方面是想读研究生的考生“无学历可读书”。 这种尴尬的局面暴露了一些高校研究生招生政策和机制的不完善。

高耀认为,高校可以评估和调整招生政策,确保录取的学生符合学校的要求和定位。 还可以通过更详细的复习材料、面试或其他评估方式来判断考生的适应能力,从而降低入学后退学或入学后退学的风险。

大学还应及时、准确、全面地向考生提供招生学位点的相关信息,包括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导师团队、毕业要求等,以便考生对学位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报考前要注意自己是否适合报考,避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选择错位”。 同时,培训单位应积极回应考生提出的问题,并在申请阶段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其做出决定。

“学校还可以主动公开各专业的就业率、毕业率数据,让考生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以及所选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减少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并且让学生高校还可以完善研究生招生的补录取机制,这样当考生被录取后选择放弃时,可以填补空缺,让更多的学生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高耀说道。

此外,高耀提出,招生单位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尽快发现可能“入而不读”的学生,并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指导和支持。 通过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解决一些学生的实际困难,避免学生放弃或辍学。 (实习记者 沉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goto考研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tokaoyan.com/726.html

作者: chanong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