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读者给我留言:“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本科学历被拒绝了,第一个学位有那么重要吗?”
这位读者是某重点大学的硕士生。 他以为自己能够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也去了很多单位面试。 但当他得知自己的第一个学位是来自非学术机构时,雇主礼貌地拒绝了他。
事实上,对第一学位的歧视至今仍广泛存在,引发了人们关于“第一学位和最高学位哪个更重要”的讨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两个概念:什么是一级和最高一级? 举个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张在长春大学读本科,后来考入吉林大学读研究生。 那么,长春大学的本科学位是小张的第一个学位,吉林大学的硕士学位是小张的最高学位。
虽然国家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和公平就业条件,不得实行就业歧视”。
然而,“第一教育”情结依然广泛存在。 一些用人单位人为设定“初学历”门槛,对求职者进行不科学的评价和不合理的筛选。
1. 985博士求职为何被拒绝?
有一个熟人,目前在一所重点大学任教。 他早年找工作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之所以说他们是熟人而不是朋友,是因为我们只是熟悉,而没有友谊。 我暂时称他为C教授。
C教授出生在我省(吉林省)GDP排名靠后的一个地级市所辖县。 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
高考时,C教授以略高于重点线的成绩考入我省第二所高校。 你可能会问:你为什么没有考上好成绩的重点大学呢?
有两个原因。 首先,好成绩是相对的。 略高于关键线的分数,在省会长春可能不算什么大事,但在C教授所在的小县城,确实是不错的分数了。
二是C教授填写志愿申请时,略高于主线的分数确实不好报。 为了保险起见,在“鸡头”和“凤尾”之间,家人一致同意选择第二所大学。 好的专业人才更有保障。
C教授对自己要求很高。 本科毕业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直接找工作,而是选择考研。
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C教授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 他希望一生从事科学研究,因此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成为了他未来的职业目标。
就这样,C教授考入了某985大学,从硕士升到了博士。 C教授博士毕业时已三十岁。 有的人成了“娃爹”、“娃妈”,或者是单位的骨干。
然而C教授的求职之路却是坎坷的。 他因为双非本科学历被“堵”在大学门口。 一些高校已经同意录取他们,但到了人事部门却又陷入困境。
C教授后来在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了两年的课题研究,才如愿进入重点大学任教。
C教授的故事也不例外。 一旦确定终身考试,就被广泛批评为不公平,但在真正的人才市场上,它或明或暗地存在。
用人单位聘用人才并不是根据求职者的能力和岗位要求,而是“查三代学历”,把第一学历当成一种背景,这对很多年轻人产生了束缚。
2、您如何看待第一学位和最高学位?
我私下和几个HR交流过,我问他们如何看待第一学位和最高学位。 一位刘姓HR解释道:第一学位往往比最高学位更真实。
她表示,虽然单位在公开招聘时并不歧视第一学历,但私下里却有共识。
这种共识体现在他们认为第一学位往往是通过高考获得,最高学位往往是通过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 高考和考研的难度有很大区别。
比如说,你本科考入北大、清华大学,往往比考入北大、清华研究生要困难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默认:第一学位是重点院校的,这比第一学位是普通院校然后考研再进入重点院校的人要好。
我不太同意她的观点。
因为教育资源这样的东西本来就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
有些山区的孩子通过努力考上了第二大学,说明他们学习很好。 在大城市的一些重点高中,上中学的孩子都是班里的中下层学生。
一位白姓HR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在大学毕业生如鲫鱼过江的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自然会提出更高的招聘标准。
我同意他的观点。 说白了,不就是人太多,竞争激烈嘛!
这位HR姓白,在一家老牌国企工作。 他说,早年分配的是中专毕业包,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那时候,如果一个大学生被分配到办公室,没有人敢小看他,因为他是一名年轻的干部。
但现在,办公室里的普通文员都得是重点大学毕业的。 因为求职者众多,单位有条件的择优录取。
3. 如果“初等教育”歧视确实存在,我们该怎么办?
无论是普通院校还是重点院校,第一学位仅反映中学通识教育的结果。 人的一生是动态发展的。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仅凭中学通识教育的成绩来评价一个人未免太草率了。
然而,一些社会现象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那么,在现实的招聘环境中,如果“一级”歧视是事实,我们该怎么办?
1、避免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坑”
成绩略高于重点线的C教授做出了“宁选鸡头,不选凤尾”的决定,最终考上了中学。
如果你的高考成绩允许你选择重点院校的普通专业,或者你可以选择普通院校的好专业,记住:你可以进入985和211,但不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
我这么说,并没有歧视普通本科院校的意思。
相反,一些公司在招聘时对“第一学历”存在歧视。 他们以第一学位为背景,公平或不公平是你无法改变的。 因此,我们在填写志愿者报告时可以重点避免。
2、调整求职目标,寻找匹配单位
一些科研院所和体制内企业特别重视第一学位,而一些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则更注重毕业生的专业能力。 这是由于两者的制度背景不同造成的。
如果你受第一学历限制,无法进入目标单位,调整求职目标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路被堵住的时候,你不必死,有时你可以转身,也许“在拐角处遇见真爱”。
3、结合阶段性职业发展目标,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
事实上,从整个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我们最终评价一个人是通过他的综合能力。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完成目标或任务所体现的综合素质。
这种综合素质总是与人的实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是可以通过勤奋和努力获得的。 我们看到很多先学历低的人,通过后天的努力,终于脱颖而出。
我早年有一位同事,是桥梁建设方面的专家。 他最初的学历只有大专,但他非常喜欢研究技术,后来成为公司桥梁事业部的技术总监,而且他手下的很多员工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
我辞职创业后,一直关注着他的动向。 他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水平,而且在实践中也证明了自己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 后来他担任桥梁事业部总经理,后来成为集团高管。
工作能力出色,即使第一度差一点,也不会被埋没。 在这里,我们可以结合阶段性的职业发展目标来完善我们的能力结构。
根据职业发展任务,我们可以将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和职业期。
生存期的任务是养活自己; 发展期的任务是在现实中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为自我实现做好准备; 事业期的任务就是为自己的命运全力以赴。
想一想,你现在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 完成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哪些技能? 不断提高这些技能,你就会拥有核心竞争力。
初级学位和最高学位哪个更重要? 我认为它们都很重要,但学历并不是人才成长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的成长,终究还是要看能力。 教育代表历史,能力代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