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教育越发“内卷化”,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更为激烈,也让博士生“延毕潮”愈演愈烈。
据数据显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均在40%左右,自然科学类的平均延期率则略高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为42%左右。
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其一,博士生科研任务沉重,不光要研究自己的课题,还有导师安排的任务,搞不好还要帮助师哥师姐等,而繁重的科研压力也让博士生无法专心完成自身学业。
其二,博士论文要求颇高,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字数,也让博士生写到“头秃”。其实看过博士生论文的便能懂,已经不能说是论文了,更像是“出书”!而厚厚的论文也深刻反映出博士生的辛苦。
其三,时间点没有把握好,博士生自身家庭原因,或是家庭变故等等,毕竟博士生的年龄并不小了,在学习之余也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就比如浙大博士孟伟一般,女儿的生病再加上家庭的原因,也让他不断延毕。
其四,学校对博士生要求更高,“严进严出”也是大势所趋,文科博士毕业,要求有2-3篇的C刊文章,可不是学生想毕业就能够毕业的时候了。
论文难发是很多博士延毕的主要原因。虽然部分高校已取消期刊论文发表要求,但大多数学校仍在坚持。在博士生数量激增的背景下,期刊版面有限投中难度越来越大,学校背景和职称歧视也是障碍。此外,导师指导不力、个人学术能力有限也是通病。
除此之外,博士生还需在规定期限修满所有课程的学分,若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缺分的话,那也要及时和教授、老师等进行沟通,尽量别输在细节上,那也可能会因小失大。
针对该情况,有高校开始采取延长学制的应对措施,并制定博士“分流淘汰制”。但专家指出扩招、培养机制问题是根本原因。他们认为,一方面应完善招生考核制度,确保质量;另一方面也应改进导师考核,强化导师职责和指导频率。此外,还需优化期刊环境并多元化毕业条件。通过综合治理,使博士培养体系更加健康。
博士延毕的背后,博士生需反思自身,不仅要考虑到客观原因,也要从自身找根本原因。
其实博士生延期毕业属于常态,很多人都见怪不怪了,而且导师的水平,也与博士生息息相关,若是导师水平较低,平常连面都不露的话,又谈何指导学生从而顺利毕业呢?
博士生也别心存侥幸,打铁还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