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大学毕业后,他在县城一家三甲医院工作,职位固定,之前一个月能挣1万元。但随着大医院划地盘,他所在的医院将变为省人民医院的分院,他的收入逐年减少。另外,他所在的医院还是医联体的领导单位,主管下属的5个卫生院,因此,除了临床工作,他还要兼顾各种质控、院感控制、会议、教学等杂活。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他已经没有能力当好医生了。除了患者的不信任、紧张的医患关系、频繁的夜班、透支的身体,今年的体检报告也显示出很多问题:脂肪肝、肾结石、甲状腺结节、高血压……人到中年的医生,如何找到精神的归属?
他的困惑可以总结如下:
困惑一:钱少、工作多、责任大,部门间、医院间斗殴严重。
困惑二:我是本科学历,我们部门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技术目前没什么突破,如果以后想好发展,肯定比不过研究生。另外研究生有人才补贴,晋升有优势,我不好意思炫耀本科学历,实力不够,没法自信,总有一种自卑感。研究生看本科生可能就跟本科生看专科生一样。
困惑三:在现在的医院感觉不到行医的乐趣,不擅长奉承别人,身体也毁了,还值得继续在这里工作吗?不会开心,也不会被领导看重。
不知道有谁能体会张宇医生的困惑呢?
确实,到了这个年龄,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其他行业的人30岁就已经是骨干了,30岁就能自立;但医学不一样,它肯定需要时间磨练,30岁还不能自立。
如果你想致富,学医是错误的选择;如果你想学医,就必须静下心来,吃好这些苦。
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去门诊看病时,病人会因为你年轻而质疑你。在大医院、三甲医院,他们会说你年轻有为;在小医院,他们会持怀疑态度。
医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巨大的,但未必有相应的产出和回报。我们看到,近两年部分专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分数线降低,部分省市中级考试通过分数线降低。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时不时传出“医生谋杀案”、“医生猝死”的新闻,坚持学医的勇气难能可贵。
外科学之父裘法祖院士曾言:“德不若佛,不可为医,才不若仙,不可为医。”其实,更多的医生只是把这个行业当成一份工作而已。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金钱几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医院也不例外,谁赚的钱多,谁就会被人羡慕、被“尊敬”、被效仿。
对于自己目前的困惑,张宇博士表示,自己想通过考研来改变目前的状况。
提高学历未必能改变现状,现在的混乱也不是学历造成的。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重要。能力从哪里来?来自时间的积累,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考研真的不可能改变一切。
举世闻名的稻盛和夫曾总结过一个人成功的公式:人生+工作成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也就是说,人生和事业的成果取决于一个人拥有的“能力”、对人生和事业的“热情”以及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思维方式”。
“能力”与“热情”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其结果会对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按照这个思路,即使你能力并不出众,只要“和别人一样努力”,就有可能超越能力优秀的人,取得优异的成绩。思维方式的得分范围是-100到+100。因为是乘法,一旦思维方式为负数,哪怕只是很小的负值,他的人生和工作结果也会立刻变成负数。这样,“能力”和“热情”的数值越大,结果就越为负数。比如,即使你有足够的“能力”和“热情”,但总是玩世不恭,那你肯定不会成功。
所以,好好把握吧。最好的反击方式,是调整心态,足够有热情;少点争强好胜,多点真诚。现在衡量成功的标准不一样了,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标准。不考研,可以另辟蹊径,提升自己,成为医院的骨干,造福人民;考研,为梦想而奋斗!但你要清楚,胜利是否能给你带来想要的结果?
考研确实是一件比较迷茫的事情,很多本科毕业的人想考研或者正在备考,不读研就不愿意放弃。其实换个角度看,棋盘上有将,有马,有炮,有兵。一个医院的发展,个人的提升,往往是多因素的;五根手指也有长短,应该放在各自的位置上;人人有其职,万事万物亦如此。
对于30岁准备考研的人来说,有梦想是弥足珍贵的!本科毕业只能考学术型研究生,毕业后比专业硕士有什么优势?很多医院都不招学术型研究生,当然读研后选择的机会会更多,考研有得有失,量力而行,未来不可预知,但也有无限可能,毕竟人生没有输赢!
最后给大家发一段话,希望有帮助
山之名,不在于其高,而在于其上有仙人;河之灵,不在于其深,而在于其上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