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追求卓越、跻身前列——中大五年来#
近年来,中山大学大力建设一流海洋学科群,而一流海洋学科群的建设需要一流海洋科考船这个大平台的支撑。 我有幸能够加入中山大学,成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研实习船首任船长,见证了中山大学海洋学科群的崛起。
“中山大学”号是我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海洋科考训练船。 2016年6月获得教育部立项立项。 2019年10月在江南造船厂开工,2020年8月命名下水。 2021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我加盟中山大学,担任“中山大学”队长。 我有幸成为见证者,见证背后的故事。
2021年6月19日,“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在东海舟山进行试航。
回顾两年来,我主要完成了两项任务:一是与施工指挥部成员一起进驻江南造船厂,履行监造、接船职责; 二是船舶回母港后,我参加了2022年各项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检查航行任务,协助岸基船舶安全运营管理。 作为中大型船舶的“总舵手”,我为能够带领船员操控和管理国内最先进的科考船而感到自豪,同时也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肩膀。
2021年11月20日,卫星画面捕捉到“中山大学”号以16节的航速全速返航。
新船出厂前一般需要经过1-2年的磨合期。 2022年,无论是航行还是靠泊,“中山大学”号在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和管理公司的岸上指导下,都将严格按照船舶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安全与效率”是学校领导的指导方针。 ,科考船的船舶性能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 2022年,中山大学全年共进行海上航行14次,其中海洋科考航行7次。 海上作业时间160天,总航程10294海里。 对于一艘新型科考船来说,完成这样的航程确实很不容易。 “中山大学”一经推出,就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在科考设备验收航次中,科考队创下了该地区柱状采样长度的新纪录。 我们深感振奋:“中山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
在7次海洋科考航次中,我有幸参加了5次重要航次。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12月的航行——这是“中山大学”迄今为止最艰难的一次航行。 这次航行也是我个人近20年航海生涯中最艰难的一次航行。 比我在南大洋穿越的“咆哮西风带”还要困难。
2022年12月航行中,“中山大学”号首任船长兰明华(左四)与首席科学家团队代表合影
航行过程中,共经历5次强冷空气或寒潮袭击,遭遇4次大跟风。 左右脚跟的最大角度约为±29°。 船尾甲板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海水中,舱内大部分物品都没有固定好。 所有东西都被撞倒了,厨房和餐厅里的很多餐具都坏了。 每当船剧烈摇晃时,船舱里就会充满物体掉落或移动的声音。 位于大桥最高处的观察室是本次航次受恶劣海况影响最严重的地方。 临时固定的桌椅随着海浪有节奏地左右滑动,不时发出“轰轰”的撞击声。 临时支部书记、首席科学家、该航次船长在船上组成了领导小组。 全体科考队员精诚合作,根据天气变化优化作业方案,尽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窗口,确保航次作业顺利进行。 所有科考队员克服晕船之痛和剧烈翻滚带来的不适,保证了行动顺利进行。
呈现出狂风巨浪的景象。
科考队员坚持海上科考作业。
此次航行,我们“中山大学”号的抗风浪能力得到了进一步验证,海洋科考船船员保障团队更加成熟稳定,保障了海洋科考任务的顺利实施。
我们信心百倍、精诚团结、恪尽职守,努力提高科考船安全管理水平,不断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船舶管理经验,形成具有“中山船”特色的运营模式。中山大学”,把“中山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考船旗舰,为中山大学海洋大学科群建设提供一流的海洋科研平台大学。
【作者】兰明华
【编译】马利民
如果您打开该列:
党的十三大在中山大学召开五年来,中山大学扎根粤港澳大湾区,大力改革发展,综合实力翻了一番实力雄厚,稳步进入国内一流大学前列。
百余年来,山高水长。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山大学,正在为“重建新广东”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多贡献。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中山大学联合推出《争先创优——中山大学五年来》栏目,讲述精彩故事,展示中山大学新面貌中山大学. 敬请期待。
【作者】马利民
广东教育头条
中山大学毕业生招聘网(中山大学毕业生招聘网官网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