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慷慨和违规行为是对自己不利的,即对其他研究人员不警惕。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你真的可以这么轻飘飘吗? 一条评论被许多同情的声音淹没了。 我觉得有道理:很愚蠢,甚至有点傲慢。 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好担心的,所以就藐视规则,抱着救度众生的心态打破规则,最后把自己也玩进去了。我也同意另一位网友的评论:其实是在考法学硕士把自己签署的保密承诺书当作废纸。 如果他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那就太可怕了。 想想以后他们会如何对待客户的保密协议?
吐槽青年出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复试20余考生得分为0分”成为热搜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发表声明回应称,这些考生的行为违反了复试承诺,违反了考场规则,扰乱了考试秩序,构成违反考试纪律。 。 ,给予零分。 这份声明指出,一封电子邮件报道称,一名考生在某微信群中泄露了复试内容。 经工作组全面深入调查取证,认真认定其确实存在。 讲解最后提醒考生,未来的法律人才,特别是从事法治工作的人,要增强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
公众的反馈再次证明了一个舆论规律:公众对生活中的“恶人”的痛恨胜过对破坏规则的“罪人”。 消息发布后被推到最前面的评论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人们对违反规则的泄密者表现出了近乎“神圣”的同情,将矛头指向了秘密举报者。 有人说,如果看完了就举报,那就真的是他的错了。 为什么你读题的时候不得零分? 有人说,分享的人确实违反了规定,但学校真的愿意录取那些借机践踏别人诚意为自己铺路的人吗? 因为我已经在雨里泡了三四年了,我愿意为你撑伞,结果却是。 一位网友的参与感非常强烈,一想到四场比赛中排名第一的孩子成绩被取消,他就泪流满面,尽管这与我无关。
从我们简单的正义感来看,这些评论似乎有一定道理。 泄露问题实际上对泄露问题的人是不利的; 其次,记者可能是泄密事件的受益者,为什么他没有受到惩罚。 显然,这些评论和同情,都是由于过多、过深地渗透到“泄密者”的视角,想象出一种“帮助别人却得不到任何回报”、“受益者反噬”的悲剧, “人心是险恶的”。 想想“英雄与反派”的冲突结构。 这个社会可能最缺的就是从规则角度思考的人。 作为一个公正的旁观者,我们应该摆脱这种想象,选择站在规则一边。 毕竟,生活的背景在不断变化,我们的身份也在不断切换。 无论我们是举报人还是记者,这些身份都是暂时的、具体的,并且可能会因另一件事而改变。 它们不能抽象地存在。 从变化的规则的另一面思考是最接近正义的。 这些规则保护所有人,包括犯罪者,他们在其他问题上更有可能成为该犯罪者的受害者。
因为他们对泄露问题的人有如此多的同理心和同理心,所以人们用“最大的善意”来解读泄露问题的行为。 他们大多是这样理解的:这对自己没有好处,这种慷慨和侵犯对自己不利。 也就是说,我对其他研究人员没有戒心,当被问到我测试的是什么时,我只是随意回答。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你真的可以这么轻飘飘吗? 一条评论被许多同情的声音淹没了。 我觉得有道理:很愚蠢,甚至有点傲慢。 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好担心的,所以就藐视规则,抱着救度众生的心态打破规则,最后把自己也玩进去了。我也同意另一位网友的评论:其实是在考法学硕士把自己签署的保密承诺书当作废纸。 如果他们能够顺利通过考试,那就太可怕了。 想想以后他们会如何对待客户的保密协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处罚并没有错,应该按规矩办事。 这也是用生动的个人案例给法学院学生上的惨痛教训。
有人说,说到不公平,像这样泄露话题的人,最大的不公平就是对自己不公平。 他没有准备好,但其他人已经准备好了。 是不是真的? 首先,规则不公平,规则被破坏。 其次,由于试题泄露,没有按照设定的试题测试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校不公平。 第三,对于那些没有加入这个群、看不到问题、严格遵守规则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这是对遵守规则的人的变相惩罚。 第四,违背了自己考研所追求的专业最珍视的价值观。 硕士生不注重法律、法规和他们个人签署的承诺。 这是对规则的双重伤害。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利他”和无意识的侵犯。 违规就是违规。 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能够“赢”了,你就不会被规则束缚,把自己置于规则之上,“奉献”给自己。 “群里的朋友”,让自己圈子里的人受益,这种违规行为不同样可怕吗? 有人说,那是不是说以后尖子生就不能分享自己的经历了? 试题没有保密期吗? 这纯粹是秘密的概念交流。 正在进行的考试中泄露的题目和与尖子生分享的经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考试正在进行中,显然是在截止日期之内了。 考场规则和承诺均应保密。
至于被视为“小人”的“举报人”,其实“小人的行为”也是大脑编出来的。 你怎么知道别人的动机是什么,是捍卫规则还是压制优秀? 你怎么知道举报者一定是“看了问题并举报”的泄密受益者,而不是听说问题被泄露后觉得不公平并找到证据进行举报的受害者? “反派”不是基于调查的事实判断,而是基于身份替代的价值判断。 目前,我们无法判断举报人的动机,也不知道他的身份。 我们只能以事实捍卫规则,按规则行事。
至于说“有人因泄露话题而受益,却没有受到惩罚”,这是不公平的。 确实不公平,但这不公平不就是揭露真相的后果吗? 当一个问题在群组中泄露时,无法确定谁看到了该问题,谁没有看到。 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泄露问题的人只能受到惩罚,但“看到问题的眼睛”却不能被追究责任。 “读了问题的人也得零分”是不恰当的。 抱歉,规则已被破坏。 补偿正义或许只能做到这一点。
我爱言游,更爱规则。 我相信那些受到惩罚但真正热爱法律的孩子们会接受这个残酷的教训。 当一种判断对自己有利时,人们可能会相信利益而不是规则。 当判断对自己不利时,人还相信规则吗? 这一幕尤其考验法律信仰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