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大家好,我是破天前辈。 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对考研数学学习的理解。 我今年146岁,已经帮助几十名学生进入了他们理想的学校。 我积累了一些复习经验,分享给大家!
本文的核心是树立“分奴”的学习态度! 从考研试题入手,研究考研数学考试格式和评分要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训练和细节完善,力争达到140+!
具体从题型分析和方案确定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 如下:
分析问题类型以确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设定分数
题型分析是考点的突破。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真正的考研试题,以一号为例(二号/三号相同),总分150分,时间3小时,其中
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回答问题:9(平均每题10分,总分94分)
高等数学:4道选择,4道填空题,5道答题,总分84分,占比56%
线性代数:选2题,填1题,回答2题,共33分,占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选2题,填1题,回答2题,共33分,占比22%
然后我们根据近十年(2011-2020)的考研真题来分析题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是根据涉及的测试点来统计的,因此计数和问题的总数总是略有不同。
ast 首先我们看一下填空题的检查。
图2. 数学题型树形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择填空题涉及的内容包括了三个科目的所有章节。 也就是说,我们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点框架。
图3. 高数题型饼图
高中数学常见的考点有极限与连续性、一变量微分、一变量积分、多变量积分。 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的测试点。
综上所述,考研高等数学部分的填空题负责测试学生知识点的全面性。 不过,它们几乎都是最基本的求极限、求导、积分的问题。 此类问题一般都考验学生的能力。 计算能力和灵活性(例如渐近线本质上是一个求导问题)
高数选填填空考试性质比较简单,所以初步设定是选4填空得4分,即得32分!
图4. 线形问题类型饼图
线性代数我也按照题型总结了考点。 在这六章中,矩阵检验的频率排名第一。 这是因为线性代数是高度相互关联和通用的,并且一个问题的检查通常涉及多个章节。 不过,我在这里提前解释一下。 整个线生成的核心是矩阵和向量。 这两个概念仿佛是一体两面,行列式、相似性、方程组、二次型都是这两个概念。 特征或补充,也就是说,现代概括必须具有主次特征,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体系。
既然如此,我们就从矩阵和向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测试点:
线性代数乍一看很混乱,但当你再看一遍时,它就变得有条理了。 总结一下,你发现它只是一个矩阵! 这话有些夸张,但总结到极致的时候,如果你有这种错觉,你在考场上该有多么自信啊! 所以,学习直线生成不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对矩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知道一个矩阵就可以看懂整篇文章。 因此,初始设置是选择2题,填空1题即可获得满分,即获得12分。
图5. 概述问题饼图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两章,可以分为两章。 从上图可以看出,这部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变量与分布、数字特征和数理统计等方面。 这四个部分是基本概念。
综上所述,本科考试在选择填空方面比较简单,但往往存在考点偏颇的情况,这意味着备考时要注重广度而不是深度。
概率论往往是一门单一的应用学科,问题很少。 因此,初步设定有2道选择题和1道填空题才能得到满分,即得到满分12分。
ast 对于答题,我们直接分析这十年真题涉及到的各类题型,如下
图6. 答案树图
显然,三个科目中,线生成和概率论题型是固定且单一的。 其中大部分是计算。 线生成有一些证明,但难度较低,甚至没有计算那么困难。 解题思路甚至比填空还要低。 ,主要包括
鉴于此,有必要加强这部分的计算能力,提高解决固定题型的速度,为解决高等数学题提供充足的时间。 所以,这部分的初始评分是44分!
高等数学的答案题大致分为6大类、11个中类、33个小类。从难度系数上可以分为三类
简单的题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谨慎,因为很多学生在做这类题时,思考的时间多于计算细节的时间。 所以,做题的时候注意详细的计算是最重要的; 中等难度题的难点在于题型。 数学技巧多、计算量大、考试形式多样,需要有针对性、有组织地复习和总结; 一张试卷中几乎只会出现一道难题,这是一道极具特色的题。 ,需要极其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数学分析视野,但一般分为两个问题。 第一题难度相对较低,有合理的复习基础一般都能解决。 因此,我们决定最后一题取6分,其他题都得满分,即高等数学题的初始分数是44分。
从高等数学线代数和概率论的多项选择填空题来看,题目的考试形式相对固定,但要求知识面广、归纳概括性和归纳能力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回答问题的提醒则比较简单。 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全面的选填题知识框架体系,掌握一定深度的概念属性理解,以及更合适的题型总结方式。 我们必须在回答现代概率问题和解决高命理学问题上取得稳步成功。 需要大量练习,提高计算能力,总结中低难度题型,形成解题知识和技能框架,有余力的时候继续进行高难度题型训练——这是我们的审查目标。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140多分(带有4分的不确定性降低误差)——这就是我们既定的目标(不要认为不可能,因为考研数学真的没有那么难)
2.确定复习计划,确定预期分数,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体系
由于我是去过的人,所以直接上实用信息,主要包括数学教材推荐、视频老师推荐、复习阶段规划。
ast 推荐数学教材
我认为数学教材最好的组合是本科教材(同济高等数学线代、浙江大学概率论)+张宇36讲(市面上几乎所有基础阶段教程都可以接受,包括但不限于李永乐全书等,但只需一份)+李正元高等数学部分、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笔记、一套习题(包括但不限于张宇1000题,但请选其一)+历年真题+模拟论文(合肥大学模拟论文、张宇预测题等,主要看你能做多少,可以选任意一篇)
同济高等数学
同济线代
浙江大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这三本书被学生公认为考研范围内最权威,可以充当“词典”。
张宇36讲
张宇极其适合刚刚接触数学的初学者。 他幽默的语言让你轻松进入数学的海洋。 当然,每个人对于如何进行数学基础知识都有不同的想法,因此适合你的老师也不同,所以,这本书是根据你的喜好而定的。
李正元点评全书
李永乐线代讲义
李永乐线性代数教程笔记
张宇的1000个问题
鉴于读者的使用情况,强烈推荐这两本书用于精读阶段。 李正元审书,题型多样,深度各异; 李永乐关于线生成的讲义概念清晰,问题角度清晰。 它们是非常好的书籍,可以提高对线生成概念的理解; 张宇的1000题难度适中,题型多样,是一套非常好的练习题。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以用来提高的书籍。
张宇的预测量
不用说,真题是必备的。 关键是模拟纸。 我建议你一定要拿河工大学模拟卷,然后是其他的,包括但不限于张宇的预测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练习量)
ast 视频老师推荐
第一个视频适合基础薄弱的同学观看。 二是有的老师某部分知识教得真好。 总结题型的时候可以专门找相关的视频来观看。 因此,视频不必包罗万象。 读完的人甚至可以不看。
张宇是第一个推荐的。 张宇的高等数学部分非常精彩。 前期有时间的同学不妨看一下; 中值定理就不得不提唐老师了。 总结很容易理解; 唐家峰老师的概率论II觉得他的讲课也很好。 如果你学不会,可以去他的课。
ast 审查阶段规划
复习阶段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基础阶段、强化阶段、冲刺阶段、巩固阶段。 这四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 基础阶段考验你的韧性,强化和冲刺阶段考验你的抗压能力。 巩固阶段考验你的谨慎程度。 通过考试(考研?双关语),你能有所收获,不仅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精神财富!
数学复习计划
教程书:以张宇36讲为主,本科教材为辅,以张宇视频讲课开始。
学习点计划:实行全天专心学习数学的过程。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步骤是看概念、尝试理解、独立分析例题、对比答案、根据自我怀疑的点复习知识点概念,或者查阅课本,然后进行下一步知识点。 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可以多花一点时间,一般每堂课2-3天。
每周学习计划:每周做周总结,回顾一周所学内容,尝试构建知识点框架,并将知识点串联起来。 也许很无聊、很乏味,但只有坚持才能继续下去。
教程书籍:以李凡全书、李永乐行笔记、练习册为主,辅以本科教材和张宇36讲。
学习点计划:每天花6个小时左右,练习一章练习,比较答案。 当涉及到高等数学或者线生成时,可以添加李凡的全书和线生成讲义来评估题型。 添加更多培训并在每章末尾总结问题类型。 涉及到概念的时候,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或者张宇的36讲来提炼知识点。 每章时间2-3天,可根据题目难度自由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高难度题,重点做重要注释,增加复习、理解和归纳的时间; 对于选择填空和中低难度的题型,重点归纳分析不同题型解题的相似度,加深对考点本质的理解,提高计算精度和速度!
学习计划:以高等数学、线代数、概率论为单元,初步构建学科题型和知识框架,加深数学理解!
教程书:过去的问题
学习日计划:每天一套真题(可选择30年或20年真题),严格按照3小时早训,分析题型,复习涉及的知识点,查阅本科教材以及张宇的36讲、习题集等书籍,对某一题型进行深入讨论和总结,构建各学科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要根据自己的选择填空答题,重点总结自己对应的易错点和总结不同试题的内容,从而提高应对不同题型的熟练程度问题!
教程:模拟纸
学习日阶段:每两三天一套模拟题,严格按照3小时早训,分析题型,复习涉及的知识点,并查阅本科教材、张宇36讲、习题集、书籍等随着真题的增加,新的技能总结和新的题型为每个科目构建了更完整的知识框架。 此时的知识框架应该是根据自己容易出错的点来进行知识点的框架。 简单总结一下你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可以一直用到最后。 知识框架中的单词越少越好!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你并没有拿一套模拟题,而是去了考场。 获得的分数代表您的预期分数。 可能会有波动。 但如果波动在140左右,就已经被验证了。 早期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踏踏实实地走完前面的阶段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