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复试最大的不同是硕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是分开进行的。 具体安排可以到学院网站查看。 复试的人数比例和我往年跟学长学的不一样。 今年共有26人进入复试,实际录取22人,大概是1:1.2的比例,不是想象中的1:1.5。 复试分为专业课笔试、专业课面试和英语面试三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英语笔试被取消了,可能是因为考生往返两个校区太麻烦,而且不会计入总成绩。 。 下面我就和大家详细说说复试的三个环节。
1.专业课程笔试
今年的专业课笔试只有两道大题,每道50分,这确实与往年不同。 第一个问题,简述报纸的四种理论,并讨论其对当今媒体的借鉴意义。 第二个问题无疑是关于失踪的马航MH370航班。 题目是选择传播理论的一个方面来分析媒体报道马航事件的得失。
2. 英语面试
英语面试和专业面试同时进行,但顺序相反。 我中了较低的乐透,所以我先去参加英语面试。 教室里有两名男老师和一名高年级学生在做笔记。 看起来他们都是博士生。 英文版简历发出后,先坐下来介绍一下自己。 来上海之前,我准备最多的就是英语面试。 在自我介绍修改了好几次之后,我请了一位在上外就读的高中同学帮我进行最后的审阅。 星火英语复试的大部分题目我都背下来了。 我想了很多可能会被问到的问题,并把它们写在了我的笔记本上。 然而,这里的面试老师会打断我。 我只介绍了第一段,老师就问我“你的家乡是哪里?”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他的问题。 下面的问题也不难。 大部分都是关于为什么选择本科学校,本科学校怎么样,有没有工作经验等。 请注意,老师会将你回答的一个问题延伸到另一个问题,而不是问一个问题后直接转到另一个主题。 这有点像沟通,而不是机械提问。 比如我回答说南方太热了,夏天受不了,因为夏天热,他就会说上海夏天也很热。 我的回答是我们没有空调,他会一脸惊讶地说,你们宿舍、图书馆都没有空调,为什么? 我:==,可能当地人习惯了炎热的天气。 好在回答完后,他没有继续纠结这个话题。
复试前,我准备了中英文简历,老师也针对我的简历提出了问题。 这正是我所希望的,因为大家都熟悉简历的内容,可以根据你的想法指导老师提问。 感觉英语面试很快就结束了,比我想象的要容易。 可能是因为大学期间经常参加学校英语角的交流,而且我们大一的英语老师特别喜欢请我和室友回答问题,所以我的口语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3、专业课面试
今年的专业课面试分为两组,每组五位老师。 我在第一组,面试组里我认识的老师只有吴新勋和徐正林。 粗略推测这个群体就是负责面试业务方向的候选人。 听其他同学说,二组有一个郝宇老师,面试前,教务老师会安排大家坐在教室里等待,抽签决定面试顺序。 然后有人(目测应该是博士生高年级学生)会给你打电话。 带我去的学长还很小心地提醒我进去之前要先敲门。 进去之后就会看到所有的boss。 我们组的吴欣迅老师坐在场地中央。 我首先把准备好的简历发给了各位老师,然后做了自我介绍。 这里和英语面试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没有打断我,让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介绍说完。 第一个问题是吴新迅老师问的,你是哪里人,为什么报考原来的本科,读完研究生之后是想继续读书,读博士,还是找工作。 因为我自我介绍时说研究生期间打算再学一门外语,老师问我想学什么,我说日语。 吴新训老师接着问我,现在中日关系这么紧张,为什么还要学日语? 我停顿了一下,认真地回答说,即使中日之间爆发战争,我们也必须知己知彼。 随后,老师们都笑了起来,场上的气氛也缓和了一些。 但后来老师开始问我专业课的问题。 我以为,正如学长同学所说,复试时老师不会问太专业的问题,但结果我的学习还是不及格。 徐正林老师问我知不知道简历上写的这句话是谁说的,因为我之前查过,发现原话是明代一位忠臣写的,后来被李大钊改写了。 我愣住了,就告诉他是李大钊写的。 徐正林老师接着问我李大钊办什么报纸。 这时,我心里开始咆哮。 那时候,我们老师不教中国新闻史,只教外国新闻史。 我只好如实告诉徐正林老师我不知道。 他问我今天有哪些四大通讯社,日本有哪些著名报纸。 旁边的一位男老师问我世界上第一本广告书。 教科书是谁写的? 是的,这些都是非常简单但基本的问题,我记不太清楚了。 这里给出的建议是,在准备复试的时候,应该复习一下与所申请的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吴新训老师问的,他以后想从事哪个领域的研究。 得到答复后,面试就结束了,等待第二天的结果出炉。
4. 总结
今年的复试总体来说没有那么激烈,但明年的情况还是未知数。 从准备考研到上周最终录取,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要相信网络上各种未知的信息,安心备考就好。 我们都是学新闻的,自然应该懂得辨别真假。 我最近忙于文件传输和政治审查,所以不要私信我。 如有疑问,请直接回复。 过一段时间我会等到手续完成。 如果有时间,我会写一些考研初试的小技巧给大家。 本文只是个人复试的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请勿刻意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