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考研网 资讯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媒体与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媒体与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

入选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训目标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和全球经济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媒体与传播设计专业是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经济与人文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无限的潜力需要挖掘。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媒体与传播设计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和实践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专业方向。 致力于培育社会让数字信息人性化、人文化、艺术化,勇于探索新媒体下的创新设计。 可能性的设计师和研究人员。

特点及优点

2014年,同济将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合并为“媒体与传播设计”,希望从新的角度开始对该学科方向的新探索; 目前专业方向集教学、实践和科研为一体,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将数字信息人性化、人性化、艺术化,勇于探索新媒体下创新设计可能性的设计师和研究人员。

专业内涵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和全球经济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媒体”和“传播”都拥有了新的内涵。 “媒体”可以成为实现某些事态的工具,例如创新、商业成功和更美好的生活。 它可以是纸质的或数字的; 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甚至信息、产品、服务、建筑、城市、系统都可以成为媒体或广义上的媒体。 沟通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

培育特色和亮点

本专业强调从概念创意到设计开发再到最终实施的完整设计过程的专业设计课程,如图形与符号、动力学与媒体、信息与通信、交互与系统、思辨与综合设计等; 强调技能训练的设计技术课程,如印刷、插画、摄影、三维动画、创意编程、游戏设计等; 以及为研究生学习做准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如设计史、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概论、传播理论、用户研究、空间叙事等课程。

实用创新

本专业教学科研团队的相关工作以媒体设计、传播设计、交互设计等学科为基础,结合声音设计、游戏设计、思辨设计、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算法设计、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资源以国际化、前瞻性、实验性为特点,共同定义跨界、跨学科、跨文化的前沿研究和社会公共应用实践。

毕业目的地

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深造或从事平面设计、UI/UX设计、影视后期制作及特效、交互设计、交互展示设计、插画设计、新媒体艺术、游戏设计、应用设计等相关工作一些毕业生根据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选择自主创业。

环境设计

入选2019年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软科2021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第二

培训目标

面对全球知识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和机遇,环境设计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培养国际视野、系统思维、创新创业和行动能力,通过“设计思维”将科技、商业和人文融为一体,在智慧生活、产业转型、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等重大需求领域,以“设计驱动创新”推动未来领先创新设计人才可持续转型。

人才培养重点关注未来设计人才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价值观、独立思考和设计研究能力以及面对现实世界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创新和开拓精神。

特点及优点

环境设计专业于2000年正式设立,在广阔的设计学科知识平台上与工业设计、媒体与传播设计充分交叉; 以三维T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跨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项目,相互支撑。 、跨文化、跨层次的“专业-学科生态圈”; 联动“校园、园区、社区”三个领域,培养兼具优秀专业知识和创新整合能力的优秀“设计驱动创新”人才。 2019年,环境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二。

专业内涵

面对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环境设计专业自2010年起开始从“环境艺术”向“环境设计”改革,教学重点和内容由注重“物”的设计转变为“物”的设计。环境向以“人与环境关系”为核心的设计拓展,以响应产业转型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该学院将环境设计定义为“致力于采用整体、以人为中心和跨学科的方法来创建和促进可持续的‘居住空间生态系统’,包括人与环境互动中的体验、交流和场所。” “生存空间生态系统”成为环境设计的核心对象。

如今,环境设计通过“设计思维”融合科技、商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新零售、新社区、智慧生活、城乡互动、乡村振兴等场景中实践设计驱动创新,优化人与环境。 它们之间的各种互动关系促进城市和乡村向有弹性和可再生的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转变,实现“为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的共同愿景。

科研平台

环境设计专业支持的学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包括:同济大学-MIT上海城市科学实验室、DESIS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实验室、Sustain X可持续未来设计研究中心、公共设计实验室、仿生可持续设计研究实验室等在。 推动城乡互动、医疗健康、交通、创新教育、社区创建、智慧生活、产业转型等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垂直线”研究领域的设计教育与研究。

2015年启动四平创造行动,2017年启动NICE2035计划,直面现实挑战,探索设计服务、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法、路径和理论,实现设计驱动创新、区域商业成功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

培育特色和亮点

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从符号到系统的环境设计认知和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设计方法论,关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系统愿景,培养学生建立对方法论的深入理解、创新设计介入的对象和问题,初步形成“做驱动创新的环境设计”的愿景、思维和行动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可持续、以人为本、开放设计为核心价值主张,以“设计四秩序”为基础构建“从符号到系统”的教学逻辑主线;

在产教融合的项目型学科中,学生将学习环境图形、场所营造、空间整合、品牌体验、场景互动、服务设计、社会创新,探索城乡更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设计前沿和方法论的介绍和讨论,学习设计研究、环境心理学、社会经济和商业的相关知识,建立前瞻性和探索性的视角;

借助实验教学中心、生活实验室等平台,与社区合作打造可持续智慧生活新场景。

国际交流

学校与芬兰阿尔托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丹麦科灵设计学院、德国奥芬巴赫设计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等50多所世界知名设计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荷兰戴尔。 福特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韩国科学技术院、日本叶大等等人。 合作方式包括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合作研究、共建联合实验室等。 本科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有机会申请在这些学校学习。 (详细名单见学院官网)

除了海外交流之外,环境设计专业每学年都会在设计创意学院当地举办国际联合设计工作营。 他们与全球合作学校的师生一起,从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中对本土问题进行创新探索。 长期合作项目包括与丹麦科灵设计学院的可持续转型项目、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未来工艺瓷项目等。

校企合作

环境设计专业致力于“设计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建立了校地深度合作的多种模式和管理。企业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 机制有效推动产学研落地,通过产业实践助力产业升级和城市可持续转型。 长期密切合作者包括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Slush创业社区等国际组织,以及阿里巴巴、优衣库、华润、阿斯顿·马丁等众多国际知名企业。

实用创新

联动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国际设计创新学院、同济天地设计学院、同济黄埔设计创意中学等平台,帮助学生参与从“问题的发现与重构”、“创意迭代与原型设计”到“设计实施”“创意实施”全过程涵盖前沿探索、设计研究、快速原型、创意迭代、品牌与产品化、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培养学生的“知识-价值-能力” -分析-独立-兴趣-个性-自信”。

未来发展

毕业生可选择继续攻读环境设计相关硕士学位,包括各大学举办的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建筑、战略设计、服务系统设计、体验设计、跨学科设计等。国内外。 、设计和城市生态学等硕士学位课程。 往届毕业生已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皇家艺术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大学深造。

还可以从事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交互展示设计、社会设计、策略设计、服务设计、游戏策划设计等; 或者选择在上述相关领域创建自己的设计品牌或设计机构。 往届毕业生不仅在Wood Company、B+H、朱凤宇、全筑等顶级建筑、景观、环境设计咨询公司担任高级职务(合伙人、设计总监、项目总监等),还创办了诸如如STUDIO、有知知、合艺精造、合绿等非农创新企业。

产品设计

入选2021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培训目标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媒体与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面向国家战略、美好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倡导以人为本、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设计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与赋能者相结合的新产品和服务体系的集成创新设计实践者。

特点及优点

工业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 产品设计专业参照教育部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的《设计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设置。 依托国家工业设计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杰出工程师计划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IV高峰学科建设专业等学科建设优势。 在技​​术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定位的内涵从注重“创造”拓展到注重“创造系统”,强调跨学科、复杂问题情境下的综合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专业内涵

工业设计是制造服务创新链的起点和关键环节。 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功能品质,实现绿色智能制造,增强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而且可以创造和引领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 它是“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重要创新起点和源泉。 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过程中,设计驱动的集成创新成为关键突破口。 在此背景下,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立足学科发展前沿,积极服务社会,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可持续的教学、研究、实践前沿探索。 在科技日新月异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环境下,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将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定位从“经典设计”转向“集成创新”,从注重“创造”拓展到注重“创造体系”,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领军设计师。 天赋。 教学内容涵盖设计理论与方法、艺术与美学、材料与技术、人因与交互、品牌与策略、创新与创业等主要领域。

科研平台

上海市工业设计中心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授予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飞机内饰与创意设计中心

中国商飞合作建设

上汽同济汽车造型及内饰设计工程中心

与上汽集团合作

整车及系统创新设计实验室

上海设计四级高峰学科建设

材料创新与设计应用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现代家具设计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人因工程设计研究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包容性设计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设计历史谱系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JALAB珠宝实验室

独立建设设计创意学院

培育特色和亮点

创新实验区

在学校鼓励跨学科联合教学的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与车辆工程专业建立了共建的“汽车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 2012年起,招生规模扩大至15名学生(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9名,设计创意学院工业设计专业6名)。 所有学生实行联合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在设计创意学院进行。

微专业

2020年起,工业设计专业面向同济大学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工业设计微观专业小项目。

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是中国最国际化的设计学院。 学校在全球化背景下与40多所海外一流著名设计院校积极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 本科生有机会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美国艺术中心学院、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等院校交流。 就读于奥地利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德国奥芬巴赫艺术与设计大学、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等世界一流设计院校。 学校现有9个双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双博士学位授权点,为研究型设计人才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校企合作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拥有世界一流的校企合作文化和生态。 合作公司包括:Autodesk、微软、达索等全球顶尖设计平台开发专家; 中国商飞、波音、阿斯顿·马丁、中车、上汽、广汽、捷豹路虎、永远等国内外顶尖旅游服务企业; 阿里巴巴、IBM、华为、海尔、戴森、西门子、宜家、霍尼韦尔、科沃斯等国际领先的智慧生活产品和服务供应品牌; 同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联影医疗等各大医院及医疗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的利益相关者; 以及循环经济倡导组织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非洲物种和生态保护组织和平公园基金会等国际知名组织。 非政府组织等

实用创新

本专业的人才培养高度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拥有5大实践创新主题教学平台。 第一个主题平台名为“先进技术与智能设计”,主要涉及3D打印、参数化设计、生成设计、虚拟现实辅助设计、人工智能辅助设计等学科的前沿设计技术和方法; 共建公司包括欧洲Turk、微软、达索等世界顶级设计工具和平台开发专家。 第二个主题平台名为“交通范式与未来出行”。 内容主要包括交通车辆的设计、交通系统和服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以及可持续设计理念下的低碳出行设计。 共建企业包括中国商飞、波音、阿斯顿·马丁、中车、上汽、捷豹路虎、永远等国内外知名品牌。 第三个主题平台名为“智慧生活与产业变革”,相关内容涵盖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品牌再生、智慧城市和新兴场景的研究与设计; 共建企业包括阿里巴巴、IBM、华为、海尔、戴森、西门子、宜家、霍尼韦尔、科沃斯等国际领先企业。 第四个主题平台名为“医疗体验与服务设计”。 目前已与同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仁济医院、联影医疗等公司在医疗器械设计、医疗辅助产品设计、医疗服务体验设计、医疗慈善、品牌设计等方面建立了实质性合作。 第五个主题平台名为“人类命运与地球问题”,涵盖循环经济、物种与生态保护、星际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前沿等研究设计方向; 共建方包括国际知名循环经济倡导者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非洲物种与生态保护组织和平公园基金会、公益创新企业爱回收、中国航天员培训中心等合作伙伴。

毕业目的地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具有良好的继续深造条件和就业发展优势。 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院校包括皇家艺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罗德岛艺术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阿尔托大学、艺术中心设计学院、代尔夫特设计学院等世界领先设计院校学校。 在就业发展方面,本专业毕业生呈现出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和被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同济工业设计专业在“综合创新设计知识与能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学院QS世界排名背后来自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良好评价。 无论您是否就职于海外顶尖企业,如谷歌、微软、飞利浦、博世、阿斯顿·马丁等; 或者您深度参与我国汽车、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上汽、吉利、广汽、路虎、通用、中车等; 或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 或是华为、中兴、联想、小米、欧宝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制造企业; 均可担任设计一线或重要管理职务。 寻找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该专业毕业生不仅可以选择就业到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市场与趋势研究、产品与品牌战略及管理部门,还可以覆盖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产业创新需求,例如旅行、能源和医疗保健。 、通讯、消费电子、时尚、家居、互联网等领域,也可以选择设计咨询服务公司、独立设计工作室、新兴创业公司,或者自己创业。

杰出校友

顾家伟,2004级毕业生,原百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机交互负责人、前微软研究院研究员。 2016年,他被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评选为“全球35位35岁以下杰出技术创新者”之一。 2015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潜力设计师”。 ”

徐云,2002年出生,西溪母婴集团创始人、斯凯贝创始人,上海溪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2007年创办西溪月子护理机构。2016年,西溪妇产婴幼儿在新三板挂牌。

耿忠成,2001级,有之悦创始人兼CEO,上海易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于正,1998年出生,博肯视觉执行董事、设计总监,从事跨界新媒体视觉设计与创作。曾荣获第十七届主题娱乐协会(TEA)最佳现场体验奖、国际视觉表达协会(IVCA)最佳现场体验活动奖、上海市科学进步奖二等奖。

罗安 1997级 德国Teams Design工业设计公司中国区总裁

江琼儿,1996年出生,上下品牌创始人兼CEO,设计界新锐美术设计师。

张帆,1995年出生,广汽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概念造型设计中心设计总监。 梅赛德斯-奔驰德国总部终身汽车造型设计师,担任广汽传祺GA6、GA8、GS8等系列车型的设计负责人。

卢永忠,1986年出生,半木品牌创始人,上海市家具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法合资唯品会董事长兼设计总监。

宋轶君,2003年出生,卡地亚高级设计师(总部),致力于卡地亚配饰的创意设计、定制设计及设计研发。

李景耀,2005级毕业生,捷豹路虎大中华区设计总监。负责英国路虎Discovery Vision概念车的设计; 马克·巴特勒室内设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goto考研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tokaoyan.com/1827.html

作者: chanong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