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送会和你一起进步,记得右上角把我设为星星哦~
打油诗
— 几乎先生
曾经是一位年轻的学者,
威胁参加清华大学考试。
不愿意过平凡的生活,
抬头向天空。
每个人考清华都有自己的理由,我不想泼一些鸡汤。 “清华大学”这个名字就够了。
去年,因为求稳,我在哈工大本部复习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求胜的欲望。 道士少年每天在书房刷知乎+思考人生。 今年确定清华目标的那一天,我感受到了一种从天而降的力量,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我听说有些人22岁就死了,80岁就埋了,但我不想这么做。
复习期间,我发现自己背的每一个单词、读到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让我离清华又近了一步。 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真实的。 比如说,如果我在考场上遇到这个知识点,并且把它背熟了,那么我就会多得几分,而这些分对于我追求自己的梦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上考场后,压力、时间、计算都压得喘不过气来,大脑难免发热。 不过,每当我意识到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我试题的准确性时,我就会看一下试卷的头部(由申请单位填写)。 清华大学),瞬间平静下来。 “清华大学”四个字太有分量了。
关于复习计划,敢于考清华的人,在学习能力上都有自己的天赋。 建议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复习计划。 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和能力非常重要。 例如,我专注于一战和二战的专业课程和英语,因为我认为这两门科目对我在研究生阶段的帮助最大。 每天7点起床,背单词(后期背政治),9点去自习室学习数学到11点30分,吃午休到2点(期间假装背词汇/看看政治),然后去自习在房间里学英语到5:30,吃饭消化食物,晚上学习专业课,10点或11点左右回宿舍12点,背诵词汇/看政治,然后上床睡觉。
至于那天,我没有关注。 时间越规律,日子过得越快,100天倒计时就变成了1天倒计时,中间只有两个0,也就是说中间什么都没有。 恍惚三点就考完了,昨晚梦见距离考研只剩四十天了,赶紧准备吧hhhh。
数学
提案组很棒。 从试卷的新题来看,看得出来你是用心的。 可见,这是对思维和能力的考验,而不是你是否见过这个题型,而且很多人都是在机械训练下处理新题的第一部分。 第一反应是我没见过,然后我没见过=我不知道=我不会做。 数学训练是用来激活思维而不是固化思维。 每个人都应该记得反省自己。
我之前的数学复习过程是比较随意和不完善的,所以我就结合主流的复习策略来谈谈数学复习。
基础阶段,推荐李永乐的复习书,暑假结束前看完。 之后就是李永乐660,可以锻炼自己对知识概念的深入理解,不会的题直接看答案。 这本书很好但是不能花太多时间,因为10月份不管复习什么,一定要考真题。 历年真题是考试最重要的备考材料。 甚至从10月到考试前,你只用真题就行了。
去年我在660上花了太多时间,所以没有太多时间看真题。 由于660被填空,大题就崩塌了。 翻阅历年真题后,我发现市面上没有试卷。 堪比《历年真题》,因为很多重要考点多年来都没有变过,尤其是线生成和概率题每年都是同样考点给分。
张宇的其他题大多是比较不值得做的,但他的《历年真题》却有很好的总结。 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建议第一卷以知识点为主,为考试方法打基础,第二卷以套为主。 量做检测能力。 我今年基本上只做了这个题。 考试前,我拿了19年的真题来测试一下自己,比去年高了40分。 这次20年考试,有一半的题没有经过认证,另一半的题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其他题如果没有太多粗心的问题的话,积分还是够的。 毕竟我们清华大学的分数线是310,所以对数学成绩的要求并不高。
今年我有充足的时间做了很多期末试卷,其中有一些非常发人深省。 李林和李永乐的投注试卷的一些题目、考试方法、知识点都压在了一起。 当我发现这个的时候,我兴奋了很久,心想他们崩溃的时候可能也得到了同样的问题来源。 带着这些问题。 所以不要抱着赌题的心态做题,要用心去感受题目智力的发展。 学会了脑细胞疲惫的感觉后,你的智商就会突破。
专业课程
对于专业课来说,如果想取得高分,书中的例题和课后题非常重要。 对于半导体和器件,我读了尼曼的书。 电子电路基础我看了高文焕的第二版。 电动练习册可以锻炼电路设计能力。 华成英老师的bi站点讲课很有启发性,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 练习册上有真题和原题,但是她的书和复合管的讲课和我们的差不多。 没关系……电子电路基础的重点是第456章,第3章虽然没有做大题,但是值得一读,可以锻炼思维。
如果专业课复习时间不够,只想过关,把每一道真题都看懂就差不多了。 那么复习进度建议就是快速浏览一遍书,大概了解一下每个知识点是什么样的。 然后看真题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做类似的课后题。 翻书解决不了的半导体、模拟电子问题,笔记本里都有真题答案(需要的可以联系我购买)。 电数给出了子题,所以我只总结了两种常见的题型。 如果你做不了其他类型的题,那只是你的能力不到位。 自己用数、电练习册练习是不可能的。
以上是我复习专业课的一些建议(捷径),以下是我的心得。 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逐字逐句地读了书(包括我肯定不会考的每一章的前言),捡到了很多详细的知识。 虽然我没有测试这些详细的知识,但了解它加深了我对专业课程本身的理解,构建了知识体系结构。 每章都做了很多课后题与朋友讨论,一些重要的课后题还做了不止一次。 具体来说,我的复习日程是:七、八月复习半导体,九、十月复习模拟电子,十一月复习数字电子,因为数字电子可看的相对较少。 12月,复习第二轮、第三轮专业课。 第二轮是翻课本看样题(都是题源),第三轮是研究往年真题。 时间还是很紧,读到的东西很容易烂棍(好像大家都是这样),我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 庆幸的是,一是看书比较仔细,二是经常帮朋友解答各个阶段的问题。 于是,我经常来回翻书,终于学得比较扎实了。
专业课是清华大学最关键的钥匙。 经过这段时间的回顾,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1、勇于面对困难。 说白了,既然你决定了直考清华,那就不要犹豫了。 半导体的许多参数都很容易记住。 刻苦练习半导体物理计算,正视困难,不断背诵、应用。 回头一看,发现要背的几十个参数都已经很熟悉了。 我心里很佩服自己。 关于计算能力,当我第一次得知需要手工计算指数的对数根时,我是崩溃的,但实际上,手工计算的精度误差不超过1%是没有问题的。 e的0.9次方和1到10次方是19个数(每个数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便于记忆),手算对数比较容易,记住ln2、ln3、ln10即可。 ln5 和 ln7 不常见。 手算无需记忆根号,直接掌握方法即可。 熟练之后,计算时间和普通除法没有太大区别。 你用心去理解,用心去写。 有一个很常见的计算问题。 我已经来回做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就是先算一个对数,然后算根号下的十几个数的乘除法。 经过更多的练习,我已经掌握了多个数字相乘和相除的余数。 诀窍在于,计算时间从一开始的半个小时压缩到了不到十分钟。 这就是我能在考场上做完别人做不完的题的原因。
2、同志们有诚意。 我在网上认识了几个同样参加清华吉电考试的同学。 我让学习进度与他们保持一致。 当我在专业课中遇到同一章节的问题时,我会一起讨论和探索。 有些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 当时我们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互相启发,专业课的能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速提升。 别人遇到问题 – 我翻书到相应位置研究相关知识点啃 – 我加深了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帮助朋友解决问题 – 我遇到问题 – 我对这块知识学得很好 朋友会非常热情地提供解决方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在过去六个月的审查中,从来没有一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 有这样的革命友谊,真是莫大的福气。
政治
强烈推荐看肖秀荣这套10年真题。 不要以为参加了往年的考试,今年就不会参加考试了。 首先,热门知识点的重要性决定了不可能一次考试就能通过。 至于冷门知识点,我们以一个非常冷门的知识点为例——马原列宁时代的苏联新经济政策(马原难得的历史知识),我是2011年考的,14, 17、14 同选项17。但是看真题主要是训练思维模式,找到做选择题的思维模式。 基本上30多岁就很容易通过政治选择考试。
在重大政治问题上,今年肖达“减一减一”,背的很多赌卷都没用,去年也是如此。 随着考研的选择性越来越严格,压力题和反压力题的斗争将会愈演愈烈。 提问者处于不利地位,因为:
1.我发现往年12月都有时事题,这意味着考官也可以在12月修改卷子,在反压题中占据主动。
2、提问者提出的问题一般与热点密切相关,比如今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政协成立70周年等,但提问者提出的问题却不是这样的。 我10年前读过一个大问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从孙中山角度检验的,政协没有检验。 今年5月4日政协没有参加考试。
但也无需悲观。 第一题马原,属于知识点轮换测试,所以可以通过。 第五个问题是关于国际外交的,就这句话来来回回。 虽然第二、三、四题可能不太切题,但一般来说,通过背考试的知识点(而不是直接背小四的答案)就可以拿分。 用自己背过的“政治正确”单词+自己的理解来迎合问题造几句话+抄写材料。 考试的时候不要停止写卷子,大题的分数就够了。 我今年没读政治,所以考前就看了十几个小时,感觉考试还可以。
英语
作为一个六级不到200分的渣,听说北京英语考的还低。 我受到单一主题的威胁,所以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上。 所以今年这个科目涨幅最大,考研大概比去年高。 可以高出20分。 背词汇是基础(至少20年真题的阅读题和选项都要能看懂),除此之外就是技巧。 得读书者得天下,失作文者失天下。
我们先来说说构图。 我们所有的主要作文阅读都可以从个人素质的角度来回答。 比如,即使目的是环保,我们用civilized(文明)作为关键词来扩展也是可以的。 所以根据我今年看到的一堆模板和论文,我总结了一个通用模板,可以直接背写100多个字。 论文组老师说,90%的作文都是以as开头的,无论背多么“高端”的句子,都会造成审美疲劳。
除了阅读之外,当我掌握了技巧之后,我发现即使我听不懂,我仍然可以得到满分。 我的策略是先阅读第一段并了解文章的内容。 如果第一段太短,看不懂,那就继续看第二段,然后再看第一题。 如果运气好的话,可以直接制作。 如果无法直接判断,就找到原文中该选项的问句对应的内容,或者直接抓住文中可疑选项对应的句子的主谓宾。 由于三者之一的改变而设置了错误的选项。 ,所以即使做完题后所有题都正确,也应该看看错误选项的错误原因(常规)。
考研题按照顺序与文章段落相对应。 要解决一个问题,你只需要阅读相应的段落即可。 第二至第五题是先读题干,然后读相应段落,读完后返回选项,扫描部分选项,可以直接排除剩下2个左右有疑问的选项,然后返回原文分析如上所述。
有时回到原文后,对应的又长又难的句子看起来相当吓人。 其实,如果你用笔按照介词和连词来划分句子,你会发现很多都是起到修饰作用的废话。 找到句子的中心动词(谓语)你就明白了。 这句话说了什么。
另外,还有一个小技巧。 每个阅读题的答案大多是ABCD数字2:1:1:1。 另外,只有1:2:2的可能,不存在1:1:3。 这意味着,在本次阅读中,如果您对所有三个选项都选择了 A,那么您必须再次检查这三个选项,看看是否可以选择其他选项。 另外,比如你的前四题是ACCB,那么你可以在第五题之后直接看下一篇,觉得合适的话再看下一篇,节省时间。 另外,哪个题选项比较纠结,就先跳过,结合剩下四个题的选项,确定哪个是本题最有可能的选项。
消磨时间
刚听着音乐,突然想起去年考场听的歌是《少年战场》,今年听的是《孙大勇》、《差不多先生(华晨宇)》、《先生》。杀得差不多了”。 第二年,我发现,对于我来说,与前面的美景相比,后面的鞭子更能让我前进。 “我不想再像以前讨厌的那样生活了”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 至于眼前的美景,我只能让自己在自习室做一场香甜的梦(徘徊),提前考上清华后把朋友圈的内容全部编辑好。 。 然而,有的青少年内心不甘平庸,他们保持着警惕和鞭策,让自己在累的时候,比如早上犯困的时候,比如早上犯困的时候,能够从内心汲取很多的力量。我晚上学习专业知识,直到脑细胞死亡,比如考研第二天,因为前一天考试累坏了,很难继续下去。
很多时候感觉时间还是很多的,特别是刚开始复习考研的时候,感觉还有很多时间看那些学习资料(比如笔记本,练习册,词汇书) )一遍又一遍,但事实是,最终我能够完成整个学习。 已经很好了。 第一年,我每天很早出去,晚上才回到自习室。 虽然它是佛教的,但它从未被废弃。 结果我连往年最重要的题都没有时间做。 张宇的闭关练习写了几题没时间写,660题勉强做完但做完后没时间复习错题。 那些知识,我总觉得合上书几天后翻书就会看到,所以看的时候没太在意。 后来我才明白,知识的这一眼其实是最后一眼,没有时间和机会去翻开一本合上的书。
恍然大悟之后,二战复习阶段,再次看知识的时候,我合上书本,打算再看最后一遍,心里知道,这次告别似乎是一次告别。 ,所以我自然不会忘记。
古时候有一个疯子,读完书就把书烧了,但他却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永远不会忘记。 这也是原因。 因为人们在合上书本的时候总有一种侥幸心理,感觉考前还能看,而最后冲刺复习笔记本的时候如果读了一页又撕了一页,通过这种感觉仪式感,让自己真正感受到这是一次真正的告别,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但撕掉了去年写的两本英语词汇书和一本线性代数笔记本后,我实在撕不掉剩下的几本花了两年时间整理的笔记本。 朝夕相处,彼此之间的默契和默契,有点像老兵手里拿着长矛的感觉。 两年前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很生涩,但是在做题的时候逐渐熟悉了,最后考场上的默契如断竹。 就好像一个人第一次认识,互相熟悉,后来成为最好的朋友和伙伴,一起上阵杀敌,完成最后一战的感觉。
最后附上作者考研成绩:
总分 376
政治 68
英语64
数学111
专业课程133
当青少年遇到挫折时,他们就不会害怕大自然! 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