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新增博士点831个、硕士点1924个。
- 其中博士点学博480个,专博351个。985大学新增博士点34个,211大学232个,双一流大学(特指非985、211的双一流大学,下同)55个,非民办的普通本科大学457个,民办大学1个(即西湖大学)。
- 硕士点学硕358个,专硕1566个。985大学新增硕士点7个,211大学157个,双一流大学53个,非民办的本科大学1629个,民办大学30个。
而上次新增硕博点还是3年前,即2021年,新增博士点358个;硕士点1665个,其中学硕446个专硕1219个。
为什么硕士、博士点越来越多呢?
为什么硕博学位授权点越来越多?
四点解读,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硕博点是高校发展的迫切需要
体现高校实力的,不止科研、论文,硕博点的意义更重要。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般人可能认为这是个理工强校,文科,如外国语学科的实力肯定一般般。
但外国语学院的毛浩然院长,只要说一句:我们学院有硕博点,而且很早就有了博士点。
这句话,具有“核弹级”威力,向大家解释、宣传几天几夜,都没有这一句话好使~
硕博点数量是衡量1所高校学科实力的因素之一,也是高考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点。因此,高校会大力气去推动。
二、研究生教育是蓄水池
硕博点越来越多,也是因为研究生教育扩招的需要。
- 一是“考研热”的升温,部分同学将读研当作就业“避风港”,同时也可提升自己,以便在未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 二是与科研助理、二学位一样,研究生教育具有人才蓄水池、就业缓冲器的作用。
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既能缓冲就业压力,也能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实际上,这也是国际通行做法,美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均扩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
三、满足民众对学历的需求
当然,如果没人愿意读研,研究生再扩招也意义不大。
硕士、博士越来越多的背景,来自国人对硕士、博士有着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孩子一步到位,研究生毕业,最好是博士,省得以后参加工作了,还要分心提升学历。
这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执念,甚至是魔念~
但,读博哪有这么容易?能读博的,都是性格坚毅的学霸。
举个例子,有位朋友,真的不是我啊,就是朋友~朋友孩子都工作了,但他心心念念的遗憾,孩子没有博士毕业。
我自己吧,还算开明。上次回老家,向村里的长辈汇报孩子工作了,长辈批评我,为啥不让孩子读博,这么早就出来工作干嘛?
孩子不愿意读博,我自然尊重他的意愿。但农村老年都有这个执念,何况大城市里的那些“学一代”“学二代”父母?
前几年有人吐槽普高、职高五五分流,也是出自这个原因。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5:5分流已是老黄历了。
且,近年来,教育部逐步建立了“职教高考”制度,中职毕业生也享有更畅通的升学通道,单独考试招生,与全国高考在同一时间进行。如湖南省,2024高考报名68.4万人,其中中职生对口升学报名16.7万人。
除了中职生,高职生的升学途径也是畅通的。
目前的现状就是:高等教育不断扩招,只要你想深造,够努力,普通家庭孩子也有读研读博的机会。
四、大学教育,能拉动经济,促进消费
以清北复交为例,本科生约3000余人的规模,而研究生接近或超过6000人,本硕博大约在1万人的规模。
下为几组数据:
1.北京大学近20年校本部研究生人数趋势图:
2.近几年高考报名人数:
3.大学毕业生人数:
根据报道,2024届大学毕业生1179万。在校生规模是多少呢?大致按四年计算,大约接近5000万人。
根据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高等教育在校生4655万人。
假设,同学每月开支2k,加上开学、换季支出,每位同学每年消费3万元。
在校生按0.47亿计,这笔开支每年就是1.4万亿。
- 高校也可以有效促进消费,这1.4万亿就是产生的销费。
- 同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产生的价值,无法估量。互联网、AI、新能源、芯片、半导体、大飞机、第四次工业革命,最终都需要依靠这些人才。
高等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产业。
1.4万亿只是终端统计费用。如一支笔、一袋牛奶,从原料,到运输、精加工,最后终端销售,最终会产生多少GDP?
高等教育,还可以拉动、带动其他相关行业,
当然,还有各种延伸出来的产业链。
高考志愿?那只是小儿科~出分到填志愿就几天,做不了几个的,赚不了大钱。
如,考研培训班,这才是大头。5万元的集训营,你听说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