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to考研网 资讯 2017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招生专业人

2017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招生专业人

大学与城市共存、共同繁荣、共同成长。 广州大学是一所以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的综合性大学。 2000年合并成立,已有90多年的办学传统。 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广东省、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坚持“四个导向”,深化与广州市、广东省“三个对接” -港澳大湾区,重点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探索发展新医学、新农科,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大学广东省重点大学、广州市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等“一校区、三校区”。 现有全日制本科生30088人,硕士、博士生7956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 设有25个专业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 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7个。 2023年招生本科专业76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2个,人文社科专业26个,艺术类专业8个。 共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占2023年招生本科专业数。 接近70%。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通过培养和引进并重,基本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优秀、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326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43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2062人。 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279人,具有博士学位1651人。 现有两院专职院士4人,特聘院士4人,双聘院士5人,专职外籍院士2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人,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各1人。 外籍院士1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 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1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1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4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4人; 中宣部文化名人、“四批”人才工程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5人; 1个“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讲座教授2人,青年珠江学者10人; “广东特支计划”领军人才6人,青年拔尖人才2人,教学名师5人; 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21人; 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含广州市优秀专家、杰出专家、青年后备人才)329人。

学校坚持专业需求导向、一流建设、创新引领、特色发展、精准聚焦的发展原则。 按照“厚学精工、独特文教、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 结构,深化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学科内涵建设,增强基础学科支撑能力; 加强师范教育和艺术学科特色建设; 适应新科技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需求,集聚工程力量,加强交叉融合,在新工科学科领域创造更多创新成果,形成优势; 探索拓展以生物医学、脑科学等为重点的医学新学科,现已形成6个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强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和14个以优势学科群带动的重点建设学科。大型土木工程学科群、信息学科群、数字经济与管理学科群、材料科学与装备制造学科群。 由1个省级重点学科、18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支持学科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 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普通社会科学、数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等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13个学科进入2022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 31个学科上榜2022年“中国最佳学科”榜单,其中2个学科排名全国前10%,6个学科排名全国前20%。 学校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学排行榜”前100名; 2022年世界大学随机学术排名世界第521位,中国大陆大学第78位; 在US.News 2023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大学第551位,中国大陆大学第56位; 在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大学第601-800名。

2017年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招生专业人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定位,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热爱体育、懂事”为办学宗旨。其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文学、体育、艺术、语言”“老挝”五个公共素质教育中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广背景的创新型人才。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个,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52个。 国家级和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覆盖率达到100%。 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国家级课程11门。 精品课程和国家级开放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5个;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2项。 “金课”体系建设成效显着。 现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省级系列精品课程73门,与世界一流大学课程互联、学分互认的课程200门。 。 “三个创业营”众创空间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之一。 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的表现在广东省高校乃至全国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 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近三年本科生总体安置率均在94%以上。

学校坚持科技创新战略,面向工业和经济社会主战场,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重点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等两个创新枢纽运维创新中心”和“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等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在广深港澳创新走廊建设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积极谋划南沙新发展。 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6个,省级科研平台76个。 在城市基础设施减灾防灾与安全、网络空间先进技术、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智能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交通、天体物理学、分析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清洁能源材料、应用数学、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多项研究在计算、分子遗传与进化、基因编辑、地理科学、岭南文化艺术、区域发展等领域建立了高水平科研团队。 近三年,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项目数分别位居全国高校30位和80位左右;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课题共38项。 2016年以来,累计申请国际国内专利5646件,已授权专利2707件。 荣获广州市专利大户荣誉称号。 论文质量稳步提升,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持续增加。 近五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和社会科学奖项85余项。 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与创投对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转型大湾区科技成果。 2016年以来,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41项,新增产学研合作平台60个,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22个,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53余个。研发中心和实习基地477个。 与广州无线电集团、广州越秀集团、广东丝纺集团、广州智能装备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集团、阿里云计算等近百家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减振抗震、视听照明、网络安全、水环境技术等创新成果已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或企业得到全面应用。 政府咨询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批研究报告被采纳和应用。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依托广州这个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国际影响力,重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扩大国际/港澳台交流合作。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硕士、博士生人数占在校留学生总数的52%。 学校与香港科技大学合办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将于2022年9月正式开学。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姊妹校城市大学联盟,拥有19所成员大学,分布于五大洲16个国家的19个主要城市; 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成立了中意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广州大学-林雪平大学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联合研究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广州大学-基尔大学基因干扰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中澳弹性材料与结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16个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获批“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和情报引进计划2分别; 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华盛顿大学、海德堡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昆士兰大学、帕多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合作与香港科技大学启动“拔尖创新人才海外留学计划”及联合培养项目; 与美国卫斯理学院、意大利帕多瓦大学、伊朗马赞德兰大学等合办孔子学院近60所。

知识渊博,勤奋实践,与时俱进。 广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融通国内外、立足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教育人才高地建设,服务广州建设全球领先城市的使命不断追求学术卓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将学校建设成为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得益彰的城市。 努力成为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型大学!

(更新日期:2023 年 6 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goto考研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otokaoyan.com/1549.html

作者: chanong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