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 某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年本科毕业生“在读研究生”(16.8%)和“准备考研”(3.3%)的比例%)分别比2014级提高了3.2%、1.4%。 在考研大军中,有人承认自己是“逃避考研”,暂时不想找工作,不想逃避社会。
考研的理由有千百种,而逃避无疑是最糟糕的一种。
一个人为什么要考研? 粗略梳理一下,按照动机理论,不外乎几种:最纯粹的动机是利他主义,是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做出贡献的决心。 最流行的动机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教育有两个主要功能:一是提高个人能力,二是改变社会地位。 投射到现实中,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自我实现的机会就越大,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因此,人们总是倾向于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消极的动机就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就业,无法适应社会,所以选择考研,留在校园,再等几年。 在这三种动机中,最后一种是最有害且最不可取的。
“回避式考研”能否提升个人能力,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考研成功只是一张“入场券”。 能否学到真知识,掌握真功夫,取决于你个人的修养,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为了逃避现实,考研并不意味着喝酒。 你能努力学习并读真正的书吗? 以这样的心态对待学习,就算能顺利毕业,文凭又有多少金呢?
“回避式考研”能否给你带来更好的人生前景,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逃避并不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当你第一次选择逃避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当你第二次或第三次面对它时,你会怎么做? 你无法逃避你的生活。 因为他们想要逃离一种生活,所以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另一种生活。 这是很多“逃避考研”的真实状态,这种感觉并不好。 当回避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时,危害就更大了。
实事求是地说,即使你在大学再呆几年,学历提高了,也不一定会彻底改变你未来的发展。 学历更多时候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当你整天在朋友圈分享研究生的“快乐时光”时,那些毕业后就业的同学们已经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奋斗和收获,发展顺利。 他们在3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你可能仍然是一个“零起点”,一个职场“新手”。 出发点截然不同。
如果你真的喜欢读书,想做学术研究,考研本来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大事。 但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而考研是没有意义的。 (连红阳)